本文转自:安阳日报
林州市:
“三新”服务驱动 “双节”文旅消费热潮涌动
游客在红旗渠畔欣赏实景演出(红旗渠景区供图)
□本报记者 刘剑昆 郭荣 通讯员 李志远 胡天意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林州市锚定“旅游质量提升年”目标,围绕“新场景、新供给、新体验”升级文旅服务,推动消费向“体验驱动”“品质驱动”转型。从产品创新到设施完善,从宣传引流到安全兜底,林州不仅让游客尽享山水之美与红色精神,更交出一份满意的假日文旅答卷。
在产品供给上,林州打造多元体验场景,让“红色”与“山水”IP深度融合。红旗渠风景区推出“沉浸式体验矩阵”,青年洞前的《红旗渠之歌》实景演出通过光影技术与演员细腻演绎,将修渠人“一锤一钎凿山河”的艰辛岁月具象化,不少游客看完演出后自发参与“重走修渠路”迷你体验项目;宇树机器人化身“科技导游”,既能与游客互动合影,还能讲解红旗渠修建技术细节,成为亲子家庭的“打卡新宠”。
红旗渠纪念馆新增的32个志愿讲解点,搭配《红色快闪》《山河铭记》演出及“修渠人后代”互动,让红色故事从“展板”走向“身边”。太行深处同样好戏连台:太行·红日演艺小镇每天上演的《太行·红日》实景演出;桃花谷景区设有的戏曲文化打卡点,让传统文化“可感可学”;太行屋脊新增的绿野仙踪主题区,用藤蔓、灯光打造出童话般的山间秘境,成为社交平台热门打卡地;万泉湖景区14个实景节目从早到晚不间断,让游客“白天有玩头、晚上有看头”;五龙镇刘氏庄园开展的“非遗体验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拓片制作、榫卯拼接,游客亲手完成的作品可带回家作纪念,庄园内同步展出的百年家具、农具等历史遗存,也让游客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基础设施与服务保障同步升级,用“细节温度”提升游客体验。节前,林州市提前谋划,开展“旅游厕所、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秩序、旅游安全”五大专项行动,对全市文旅场所进行全方位“体检”。交通方面,针对往年“停车难”问题,新建任村古镇驿站停车场及300个路边临时车位,石板岩度假区停车场接入智慧管理系统,游客通过“林州文旅”小程序即可实时查询车位余量、线上提前预约;赵阳公路升级为“戏曲音乐公路”,车辆驶过特定路段时,路面会播放《朝阳沟》等经典豫剧选段,成为“自驾打卡必选项”;同时增开市区至各核心景区的直通车,并将公交运营时间延长至23时,30人组成的执法队伍全天候巡查。红旗渠景区根据客流预判,新增9处临时停车场、35处美食点位。全市8个改、扩建停车场共提供6200个车位,有效缓解高峰时段停车压力。
宣传引流与安全保障双管齐下,既“引客来”更“留客安”。为扩大文旅影响力,林州市创新宣传模式,招募18名“文旅推介官”,他们围绕“红旗渠精神”“太行山水”“民俗美食”等主题拍摄系列宣传视频,制作的景区国庆MV《我在林州等你》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次。节日期间,红旗渠与太行大峡谷景区凭借特色活动三次登上央视,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为拉动消费,景区内设“天河开物”文创展区,开发红旗渠主题钢笔、太行山水手绘丝巾等100余种特色文创产品,景区推出“红旗渠+大峡谷”“山水+非遗”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及联票方案,吸引不少游客选择“多景点深度游”。安全保障方面,林州市成立假期旅游安全专班与9个景区专项工作组,节前对15家A级景区、300余家娱乐场所、1000多家民宿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消防设施、特种设备、食品卫生等,实现消防隐患、特种设备风险“动态清零”;节日期间启动“日巡查、日通报”机制,工作人员每天对景区栈道、观光车、游乐设施等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露头就改”,同时在景区人流密集区设置医疗急救点,配备200余名应急工作人员,确保游客遇到问题能“快速响应、及时处置”。
此次假期,林州以“主动作为、精益求精”的态度,将“旅游质量提升年”要求落到实处,据统计,“双节”期间林州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2%,文旅消费收入同比增长58%,游客满意度达98.6%。未来,林州将持续深耕文旅品质,围绕“四季有景、全年可游”目标,进一步丰富冬季滑雪、春季赏花等特色产品,推动文旅产业从“假日热”走向“常态火”,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目的地。
实盘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