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个新闻,说上海黄浦区搞了个反邪教原创作品征集大赛,还办了个颁奖活动,场面搞得挺大,又是漫画又是视频,还有个同学设计了个反邪教IP小狮子,寓意很好,智慧勇猛,辟邪避凶。
看着一派祥和,正能量满满,对守护青少年、共建平安校园充满了美好的期许。
我鼓了鼓掌,然后陷入了沉思。
这事儿当然是好事,绝对的政治正确,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就像你用青龙偃月刀去削苹果,不是不行,就是感觉有股子行为艺术的味道。
因为这年头,对年轻人精神世界威胁最大的,需要被“反”的那个“邪教”,早就不是躲在犄角旮旯里发传单、神神叨叨的组织了。
真正的赛博邪教,都披着最华丽的皮,用着最顶尖的技术,雇着最懂人性的策划,藏在你我的手机里,每天准时准点地PUA你。
它的名字,叫“游戏”。
讲白了,不就是那点事儿么。
一、当代赛博邪教的“三板斧”:拉新、留存、氪到死
你以为我在开玩笑?我们来盘一盘,一个典型的“邪教”是怎么发展信徒的,再看看一个爆款手游是怎么让你上头的,你会发现它们的底层逻辑,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第一斧,叫“初期甜蜜陷阱”。
任何一个想拉你入伙的组织,一开始绝对不会跟你讲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而是对你无限地好。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让你感觉找到了组织,找到了人生的港湾。这叫“情感攻势”。
现在,你再看看你刚入坑的手游。
开局就送十连抽,必出SSR。新手福利拉满,体力用不完,资源送到爆仓。各种“新手限定”、“七日登录”奖励,让你感觉自己是天选之子,这个游戏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用最低的成本,给了你最强的正反馈,让你迅速建立起“这个游戏很良心”的初始认知。
这不就是游戏圈的“情感攻势”么?用海量的福利轰炸,让你迅速上头,完成最关键的“用户心智占领”。
第二斧,叫“构建封闭信息茧房”。
当你好感度拉满后,组织会开始给你灌输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告诉你“我们”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先进的、被选中的,“他们”是愚昧的、需要被拯救的。同时,它会鼓励你多和“自己人”交流,远离那些“负能量”的外部声音。
这操作是不是又眼熟了?
游戏里的工会系统、师徒系统、固定队、聊天频道,就是最典型的“信息茧房”。你们有共同的目标(打Boss、冲排名),有共同的语言(各种游戏黑话),有共同的敌人(敌对工会或者策划)。当你在游戏里投入的时间越长,你的社交关系就越深地绑定在里面。
这时候,一个没玩过游戏的朋友跟你说“这游戏有啥好玩的”,你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而是“你懂个屁”。(插一句,这真不是你的错,是人性。)
因为游戏已经成功地给你划分了“我们”(玩家)和“他们”(云玩家/路人)的阵营。你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捍卫这个小世界的“正确性”。
第三斧,叫“价值重塑与沉没成本”。
到了这一步,组织会开始要求你付出。一开始是时间,后来是金钱。它会告诉你,你的付出是为了一个更崇高的目标,是为了“飞升”,是为了“净化”。你付出的越多,就越觉得这个目标是神圣的,越无法割舍。
这简直就是为“氪金抽卡”量身定做的剧本。
一个限定卡池开了,你喜欢的角色就在里面。你知道这是虚拟数据,但游戏通过剧情、人设、华丽的技能,已经赋予了TA无与伦比的“价值”。为了得到TA,你开始“奉献”。一开始是肝材料,后来是氪小月卡,最后是大几千的648。
当你投入了上万块钱和一个版本的全部精力,终于把这个角色抽到满命,你还会轻易退坑吗?
不可能的。
你只会告诉自己,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这不叫花钱,这叫“为爱发电”。这才是最可怕的。我是说,这种自我合理化的逻辑,真的、真的很可怕。
拉新、留-存、付费。这套互联网黑话翻译一下,不就是发展信徒、巩固信仰、榨干价值的三板斧么?
二、真正的“教主”,是冰冷的数据与KPI
黄浦区那个反邪教比赛,大家针对的都是一个具象化的、邪恶的“人”或者“组织”。
但在赛博邪教里,没有这样的“教主”。
你以为是那个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的游戏制作人?他可能只是个高级点的打工仔,背着比谁都重的KPI。你以为是那个设计出阴间关卡、逼你氪金的策划?他可能昨天还在玩家社区看自己的户口本飞上了天。
真正的“教主”,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的东西——算法、数据、以及KPI。
DAU(日活跃用户)、MAU(月活跃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LTV(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这些冰冷的字母,才是悬在所有游戏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为了让DAU好看,就必须设计出让你每天不得不上线的签到和日常任务,哪怕这些任务无聊得像是在电子厂里拧螺丝。
为了让付费率和ARPU提升,就必须不断推出更强的角色、更炫的皮肤,用强度焦虑和社交攀比来撬开你的钱包。新角色必须比旧角色强,这不叫数值膨胀,这叫“商业模式的持续迭代”。
为了让LTV最大化,就必须用沉没成本和社交关系把你牢牢锁死,让你想走都走不了。
你看,整个过程里,可能没有一个“人”是纯粹邪恶的。他们都只是这个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为了完成自己的KPI,在规则的边缘疯狂试探。
他们用最前沿的心理学、行为经济学,把人性的弱点——贪婪、虚荣、懒惰、嫉妒——算计得明明白白。然后设计出一套精密的数值系统,让你心甘情愿地钻进去,并且在里面获得一种被精心设计过的“快乐”。
这难道不比那些只会画大饼、讲故事的传统邪教,要“科学”得多,也“高级”得多吗?
三、用魔法打败魔法,才是唯一的出路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要一杆子打死所有游戏。
游戏本身是中性的,是第九艺术,能带给我们快乐、感动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我们必须承认,一部分以“竭泽而渔”为核心商业模式的游戏,其内在逻辑确实已经呈现出高度的“邪教化”特征。
所以,回到黄浦区那个活动。我觉得特别好,真的。但就像用冷兵器去对抗信息化战争,形式很好,精神可嘉,但武器库需要升级了。
搞几个漫画,拍几个短视频,宣讲一下传统邪教的危害,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效果可能……非常有限。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沉浸式地体验更高级、更隐蔽、更“合法”的精神控制术。你跟他讲一个虚无缥缈的“神”,他可能觉得远不如一个“满命雷神”有吸引力。
这事儿就离谱。
真正的反“赛博邪教”,不是要禁止游戏,而是要让每个人都看懂游戏背后的“魔法”。
你应该告诉他们,什么是“斯金纳箱”,什么是“心流理论”,什么是“沉没成本陷阱”。你应该分析那些逼氪的卡池设计,是如何利用概率和人性弱点来让你上头的。你应该拆解那些游戏的运营活动,是如何通过制造稀缺和焦虑来完成收割的。
你得让玩家自己拿起武器,拥有看穿这一切“套路”的能力。
当一个玩家在648即将出手的前一秒,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操,这狗策划又在用沉没成本PUA我”,而不是“再充一单就能出货了”,那么,他就“觉醒”了。
用魔法才能打败魔法。
用解构主义的互联网精神,去对抗消费主义的赛博神像。
所以,我真心希望,下一次类似的反邪教原创大赛,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一个动画短片,把抽卡比作一场精心设计的赌局。
一个情景喜剧,讲一个玩家如何一步步被游戏运营PUA,最后幡然醒悟。
甚至可以出一个游戏,让你扮演一个无良游戏公司的策划,亲手设计各种坑钱的套路,让你在“害人”的过程中,彻底明白自己是怎么“被害”的。
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这场“守护无邪净土”的战争,我们才算是找对了真正的敌人,用对了真正的武器。
不然,我们年复一年地反着那些早已被时代淘汰的旧“鬼”,却对那个已经坐上王座的新“神”,视而不见。
这……才是最大的魔幻现实。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实盘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