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伊朗对以色列发动第21轮导弹打击,持续40多分钟的饱和攻击从北部边境延伸到南部内盖夫地区。尽管以军宣称"大部分导弹被拦截",但Ashdod发电厂、南部变电站和国防军弹药库等关键设施遭袭,后者二次殉爆形成的蘑菇云,无情戳破了以军的宣传谎言。这场袭击不仅展示伊朗日益成熟的打击能力,更暴露以色列防空系统在持续高强度消耗战中已濒临崩溃。
铁穹神话崩塌,以色列多层防空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伊朗采用四波次连续打击战术,每波次由多枚导弹组成,这种"量少次多"的饱和攻击让以军防空疲于应对。"箭-3"系统拦截一枚远程弹道导弹需400万美元,"大卫投石索"中程拦截成本70万美元,而伊朗"法塔赫-1"高超音速导弹生产成本仅20-30万美元。经济上的不对称使以色列在消耗战中处于极端不利地位。
伊朗近期投入使用的"霍拉姆沙赫尔-4"型导弹配备1.5吨弹头,射程2000公里。"法塔赫"高超音速导弹(末速15马赫)和"泥石"导弹(末速14马赫)将以色列预警时间压缩至90秒。据内部评估,"箭-3"对高超音速导弹拦截率从理论85%骤降至实战30%,"铁穹"在饱和攻击下拦截率不足63%。可以说,伊朗已经让以色列的防空系统消耗殆尽,以色列已经没有能力撑起他们渲染的防空神话了。
以目前以色列防空系统的成本和作战效能来看,以色列自行研制的剑3远程防空导弹,单弹成本400万美元,拦截率已经降到了30%,而且库存已经告急。大卫投资所拦截系统属于中短程防空导弹系统,单枚造价70万美元,拦截率尚未公开,但库存已经相当见底。最后一个就是以色列的铁穹拦截系统,这是以色列专门研究对付火箭弹的拦截系统。单枚造价5万美元,拦截概率仅为63%,库存和备弹也已经严重不足。
现在,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经济消耗战,现在考验美以联盟的就是谁的承受极限更高。按照以色列对外公布的信息,以色列每晚防空拦截成本最高达2.85亿美元。美国《华盛顿邮报》指出,若伊朗维持当前攻击强度,以军防空弹药将在10-12天内耗尽。20套"铁穹"系统总计1200枚备弹迅速消耗,"箭-3"年产量仅200枚。以军被迫实施"导弹配给制",选择性拦截最具威胁目标。
6月20日,14架美国运输机为以色列带来关键军事装备。但《华尔街日报》披露,美国"箭"系统拦截弹库存也已告急。以色列央行前行长指出,持续一个月的战争总成本将达120亿美元(日均4亿美元),超出经济负荷。Ashdod发电厂和变电站遭袭导致的电力中断,已对工业和民生造成连锁反应。显然,美国在为以色列续命,美国不提供相应的导弹,以色列将难以继续支撑。
但与以色列完全不同的却是伊朗革命卫队高官宣称目前仅发射400余枚导弹,库存尚余1.8万枚(总库存2%)。伊朗"波次消耗"战术正有效耗尽以色列高端防空资源,使其在持久战中占据战略主动。那么就防空资源消耗对比成本来看,以色列单日消耗2.85亿美元,需持续补给,箭-3导弹库存告急,萨德压力增大。虽然美国宣称爱国者导弹年产400枚,但以当前以色列的消耗,恐怕美国也难以承受如此之大的消耗量。
伊朗成功实施的饱和攻击证明,即使美国技术支持的多层防空体系也难以完全抵御高强度非对称打击。"霍拉姆沙赫尔-4"型导弹突破防御对特拉维夫造成实际打击,提升了伊朗的地区威慑力。以色列国民对国家保护能力的信心正被侵蚀。若防空持续失效,其长期依赖的技术优势战略将受根本性质疑。美国面临两难:减少支援将损害联盟信誉,全力支持则可能导致其他区域防御缺口。
冲突外溢效应已显现,油价单日涨幅超8%。伊朗"导弹外交"模式可能被地区国家效仿,导致军事竞赛向导弹与防空技术领域倾斜。国际调解窗口正在缩小,联合国安理会因大国分歧难以行动,地区组织也无法形成统一立场。
这场较量不仅是以色列的战术挫折,更象征着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秩序面临的系统性挑战。精确制导导弹可能成为决定中东霸权的关键因素,标志着地区战略格局进入新阶段。
实盘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